一个品牌的产品线,决定了其吸引顾客的能力。因此产品线的规划非常重要。产品线过长过宽,会导致供应链管理难度加大,后厨效率低,还影响设备的采购和厨房的动线;最重要的是,做多一般就错多,什么都做就什么都做不好——产品不专精,顾客没有认知度。
但,产品线过短过窄了,顾客的需求就没办法满足——有的老顾客就抱怨“经常来,觉得没什么好吃的了”,也有的顾客会说:“你这里面条不错,但没配菜一起吃,觉得很单调。”
那么,问题来了:
1 产品线的宽度,取决于什么?
产品线的宽度,指拥有的产品线数目。如喜茶创业初期只有一个大的产品线——茶饮。 而奈雪的茶在创业伊始,就规划了两条产品线——茶饮、软欧包;饮品是一条产品线、软欧包也是一条产品线。拿笔者运作过的品牌俏凤凰来讲,一个餐厅的产品线宽度是五个——一米粉、二米饭、三小食、四甜品、五饮品。
对于一个初创品牌来讲,产品线宽度取决于什么呢?
笔者的思路是:核心产品线的宽度,取决于消费者的就餐习惯、搭配需求和企业的产品竞争能力。 简单说来,产品线的宽度一取决于需求,一取决于竞争 。
那么,什么叫消费者的就餐习惯搭配?
吃粥的同时,一定要搭配吃一些干粮;吃辣的同时,一定要来些清凉解辣的甜品/饮品。
就拿做粥的品牌来讲,仟福粥点作为一个从东莞起家的主打砂锅粥的品牌,店里还卖一些传统的广式茶点——如虾饺、凤爪,油条,萝卜糕。在华南一带顾客的就餐习惯中,仅喝粥不能算是吃了一顿饭,搭配一些干货才算是一餐,这就是一个文化系统里对“如何吃饭”的定义。
这就是消费者的就餐习惯搭配需求。所以,仅仅做粥一个单独的产品线就肯定是不合理的,而粥+茶点则是天然的组合。
再举俏凤凰的例子,俏凤凰作为华南牛肉粉的第一品牌,在做产品线的设计时,是以牛肉粉为核心,以牛肉粉(主餐)+小食(辅餐)+饮品/甜品(享受)为核心的思路,模拟的是顾客就餐的场景。
所以说,产品线的宽度一定是基于对目标顾客消费习惯的洞察得来的 。俏凤凰的这三条产品线,主要考量的就是三种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。有趣的是,若根据产品的竞争能力,真正可以驱动消费者决策的产品线,则只有牛肉粉+甜品两个。
究其原因,在牛肉粉和甜品的产品竞争能力上,俏凤凰技高一筹,这两条产品线与对手实现了绝对的差异化。小食虽然点击率非常高,但同质化比较严重,所以依然属于一个基于消费者就餐习惯的必要补充,而不是一个驱动消费者选择你的战略因素。
原则上,能够驱动顾客消费的战略型产品线,一主一副已经足够使用 ,对于初创企业,几乎不可能有资源掌控两个以上真正可以影响消费者决策的产品线。
2 产品线的长度和深度
每一条产品线内的产品品类数称为该产品线的长度。而产品线的深度则是指产品的味型和配搭。总的来说,可以把产品线的长度和深度统统看为一个指标,即SKU的数量。
1 选择少的品牌,更容易成交
说到产品线的长度,乐凯撒的陈宁曾经提到一个非常经典的论断——顾客并不需要很多的选择,所以要保持极简的SKU。
他还举了一个科学实验以证明自己的说法——有名的果酱选择实验,这个实验由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员希娜·艾扬格牵头主持,该实验把当地杂货店作为实验地点,试图了解人们如何做出选择。
实验中,艾扬格的研究助理假扮成果酱供应商,在美食店里摆放了两个试吃的摊位。
第一个试吃摊位有6种口味可以选择:桃子、黑樱桃、红加仑、橘子、猕猴桃和柠檬酪。而另一个摊位有24种口味可供选择——除了刚才提到的6种口味,还有另外的18种。在两个试吃摊位上,顾客品尝后都会拿到优惠券,可以用折扣价买一瓶果酱。
调查结果显示,有24种口味的摊位吸引了更多的顾客,但最终购买果酱的人却较少 。顾客一窝蜂地挤在摊位前试吃,但大多数人却因为口味太多而无从选择,最后干脆一瓶都不买。到24种口味摊位试吃的顾客中,只有3% 买了果酱;而到6种口味摊位试吃的人,相较之下更能决定自己适合哪种口味,约有30% 的人最后买了果酱。
乐凯撒信奉的极致细分,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来自于这里——过多的选择,会导致顾客决策瘫痪 。人类的大脑容量只能同时处理5~7个以下的信息选项,超过7个一般没办法同时进行横向比较,而最舒服的信息组块的数量为4。
这个道理本身没有错误,特劳特和里斯在《定位》里讲到的基本原理就是——心智讨厌混乱。这也正是这两年餐饮行业一直都在呼吁的“细分品类”和“单品战略”。
看起来似乎有了答案,产品线的宽度根据顾客搭配需求和竞争能力定,一主一副作为核心产品线,再加几个补充性的产品线。 产品线的长度则不超过4个就行了。
理论上是这样的,然而在实际应用起来,却有很大的问题。
以上文章在网络上转载,如有侵权请马上联系本平台删除。